英语
电话:+86 13302611249
电子邮件:sales@rayclouds.net
EN
东莞雷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

国产面板厂商纷纷在OLED市场发力,离OLED霸主还有多远?

国产OLED步步雄起

(配图来自Canva可画 )

如今的OLED电视,已经成了各家电视厂商竞相争夺的市场。近年来,创维、长虹、LG、索尼纷纷在OLED电视市场展开布局,推出自家的OLED电视产品。而在国内外厂商纷纷进军OLED电视的背后,与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兴起分不开。

能够做到独立像素点发光的新一代显示技术,在画质、色彩方面的表现都优于LCD液晶显示,并且它在可塑性、发光效率、产品应用等多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。这些优异的表现让新一代显示技术很快受到了市场认可,成为公认的替代LCD液晶显示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。并且这种替代趋势,在近两年变得愈加明显。

于是,在OLED显示技术取代LCD液晶显示技术的背景下,想要抓住市场机遇的国内面板厂商纷纷发力,开始在国产OLED市场崭露头角。

打破垄断,国产OLED崛起

在OLED显示行业,一家面板生厂商要想在市场立足,就需要上游生产设备的支持。对于面板生产商来说,拥有上游的生产设备,就等于掌握了OLED显示技术的钥匙,生产起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。

然而,在国产OLED行业发展历程中,蒸镀机、蒸镀罩掩膜版等上游生产设备,长期被三星、LG掌控,使国产OLED行业一直处于被垄断的状态。至于国外巨头是如何垄断OLED行业的,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。

在OLED显示技术发展早期,LCD显示技术是当时的主流技术,当时整个显示行业并不看好OLED显示技术,这使得使专注于OLED上游设备生产商Canon Tokki、日立金属,纷纷陷入低谷,甚至濒临破产。而一直坚持OLED技术路线的三星,为Canon Tokki、日立金属带来了生机。

但作为条件,这些企业也和三星签订了优先供货的相关协议,由此三星通过掌控上游生产链开始垄断OLED行业。凭借着产业链优势,三星、LG在OLED显示领域开始飞速发展,很快就占领了全球市场。据IHS Market报告显示,LG、三星在全球OLED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共计超过92%,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。

不过,近年来处于垄断地位的LG、三星,开始遇到了国内企业的挑战。从2017年开始,国内OLED市场规模迅猛增长,国内OLED厂商也意识到OLED显示技术的重要性,开始在OLED领域展开深入技术研发。比如维信诺、柔宇科技就尝试越过蒸镀机、蒸镀机掩模版等上游生产设备,通过发展新技术来打破设备限制。

一段时间的技术攻坚后,维信诺、柔宇科技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研发出了不需要蒸镀机的OLED面板生产技术,并将其应用于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等电子产品。从这里开始,国产OLED行业就开始了向上逆袭之路。

另外,在日立金属、Canon Tokki等上游设备生产企业在和三星签署协议到期后,这些企业也开始限制对三星的设备供应,国内OLED企业也因此获得了购进生产设备的机会,这也从侧面推动了京东方、华星光电等多家企业在OLED领域的发展。

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国内OLED显示行业迅速崛起,开始向LG、三星构建的OLED技术壁垒发起进攻。

技术壁垒并非牢不可破

在目前国内的OLED显示市场,LG、三星依旧是主流玩家,国内面板企业则属于新晋的挑战者。

比如在OLED显示技术的内折屏细分领域,三星就因为一项可以简化OLED显示器的堆叠结构的技术专利,给国内企业生产OLED面板的造成了不少麻烦。在这项专利限制下,国内面板厂商京东方、维信诺要绕过这项工艺,就必须通过更复杂的工艺来解决生产问题,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生产成本。

从这也不难看出,三星在OLED领域构建的技术壁垒,的确对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造成了一定的限制,也让维信诺、京东方走了不少弯路。不过,三星、LG构建的技术壁垒,也并非牢不可破。

在OLED市场上游产业链变化、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封锁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,国内OLED厂商与LG、三星的技术差距开始逐渐缩小。在技术专利方面,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在OLED显示屏幕申请的专利数累计超过2.7万件,逐渐超过了显示屏巨头LG。

此外,维信诺、柔宇科技等面板企业也通过深入手机市场,在OLED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。据群智咨询数据,2018年国内OLED显示屏出货量达到了1930万片,同比增长97%,而维信诺的供货量甚至达到800万片,在OLED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,柔宇科技则使用OLED技术研发了首款可折叠的OLED手机。

由此国内OLED显示市场的飞速发展,开始对三星、LG的垄断地位产生了威胁,这自然不是三星愿意看到的。但随着近年来国内OLED产业链的日益成熟,OLED市场爆发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,这意味着三星、LG,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。

不过,在目前的OLED市场中,三星、LG在技术方面依旧领先。国内面板厂想要赶超,还需要时间。

离OLED霸主还有多远?

随着国产面板厂商纷纷在OLED市场发力,京东方、维信诺们和三星、LG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。而在这场博弈中,国内企业有着多方面的优势。

首先,在OLED显示技术方面,国内的京东方、柔宇科技、蓝思科技、维信诺等多家企业已经把OLED显示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应用研发投产,建成了多条OLED生产线,这对OLED显示技术的积累大有裨益。

而近期京东方与苹果的合作,则能加快京东方在OLED技术方面的积累。众所周知,向来强势的苹果,在选择供应商时候开出的条件往往都非常苛刻,京东方的OLED技术能够得到苹果认可,说明了它的OLED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业界认可。而通过与苹果合作,更能为它在OLED面板生产方面积累更多经验。

其次,在OLED上游生产设备方面,国内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。比如合肥欣奕华、中山凯旋、合肥莱德这三家企业已经攻克了蒸镀机技术,并生产出了样机,为进一步推动国内O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。

最后,在市场方面,国内OLED企业也有巨大的优势。随着OLED显示技术在国内市场兴起,OLED屏幕也在手机、笔记本、电视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,这些有利因素都带动了市场需求的迅猛增长。

据奥维云网数据,2018年国内OLED电视市场增长率达到300%,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OLED电视市场。背靠着如此庞大的市场,国内OLED行业的发展也会迎来更多机会。

总体来看,国内OLED厂商已经迎来了技术发展的最佳时期。在市场、产业链的助力下,国内OLED行业已经打开了技术封锁的缺口,距赶超LG、三星这两个霸主,就只需要时间了。据BusinessKorea报告预计,这个时间可能在5年左右。

由此可见,未来能在OLED市场引领市场的厂商,必定会有包括京东方、维信诺等为代表的国内OLED厂商的一席之地。当然,在这条技术攻坚路上,国内OLED厂商们还有一些差距,接下来还需要继续以技术为根基,才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来源:display.ofweek.com

相关新闻
  • VRAR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强大引擎

    VRAR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强大引擎

    September 1, 2022驾驶、娱乐、学车、造车、修车,VRAR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强大引擎。2021年,中国以超过2148万辆的销售数据,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。而各大车企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使出浑身解数。近年来,使用先进技术来改善用户驾乘体验,成为车企角逐的疆...view
  • 华为智慧屏全新上市,解锁不一样的沟通方式

    华为智慧屏全新上市,解锁不一样的沟通方式

    June 25, 2021前不久网络热议一位年轻人在大街上向心爱的女孩表白、示爱,让人年轻人的大胆、热烈让人钦佩,但也有人喜欢更私密的表白,两个人的甜蜜更让人沉醉,毕竟表达浪漫至少有100种方式。现在是21世纪的智慧时代了,如果表白还有更智慧、更科技的方式...view
  • 全彩LED显示屏产品质量审核要点

    全彩LED显示屏产品质量审核要点

    January 4, 2021对于一个“外行人”如何辨别led显示屏质量的好坏,他并不是完全了解led显示屏,在一般情况下,全凭销售人员自圆其说有些时候很难令用户信服,下面天几种鉴别全彩显示屏质量好坏的简单方法,希望在您购买全彩显示屏时能有所帮助。一块led显示屏...view
  • 液晶面板供给不足迎来的转变

    液晶面板供给不足迎来的转变

    September 14, 2021市调机构TrendForce指出全球液晶面板供给不足的情况已得到缓解,液晶面板的价格由此出现下跌,中国两大面板企业京东方和TCL华星或将因此出现业绩拐点--由升转跌。TrendForce给出的数据指出,这个月开始电视用液晶面板均出现下跌,其中小尺寸的电...view
  • 产业丨从面板行业一窥中日产业[搏杀]

    产业丨从面板行业一窥中日产业[搏杀]

    November 10, 2023前言:短短20年间,日本企业在DVD、液晶面板、电池、光伏等众多产业中的市场份额跌至20%以下。作为电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面板行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该行业的残酷性和荒诞性。作者 | 方文三图片来源 | 网 络 面板行业30年发展...view
  • OLED 有机屏

    OLED 有机屏

    June 9, 2021OLED有机屏是由LG Display推出的新一代电视面板,与(RGB)OLED屏不同,OLED有机屏采用红、绿、蓝、白(WRGB)四种颜色垂直排列共同组成一个像素点。具有色彩还原准确、生产效率高、良品率高、单位面积可放入更多像素点、无需使用金属掩膜...view


LATEST_NEWS



联系我们